济南市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月考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羞赧(nǎn) 挣(zhèng)脱 憎(zēng)恶 脚踝(huái)
B.偌(nuò)大 鸟窠(kē) 肖(xiào)像 提(dī)防
C.瓦砾(shuò) 干瘪(biě) 佣(yòng)金 包扎(zā)
D.罹(lì)难 症(zhēng)结 癖(pì)好 口讷(n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焕散 繁琐 热哄哄 稗官野史 风靡一时
B.燥热 布署 萤火虫 全神惯注 情投意合
C.杜撰 引擎 化妆品 察言观色 以讹传讹
D.合睦 盅惑 乌托邦 惩一儆百 言简意赅
3.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永远也到不了任何地方去,”他在乌苏拉面前叹息说:“我们将一辈子烂在这里,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
B.今天我讲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分为四个问题来讲: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二、词汇与文学。三、语言与文学。四、语法与文学。
C.丰富语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D.这里有池塘,有镜子,有天光,有云影,有源头活水,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天看书都领会到许多新道理,好像有源头活水的清池,照得心里亮堂。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一个字琢磨好半天, 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
②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
读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 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④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 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A.以至 妨害 洞悉 不只 B.以至 妨碍 洞悉 不止
C.以致 妨害 洞察 不只 D.以致 妨碍 洞察 不止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孩子,”父亲同情地、充分理解地说,“可是我们该怎么办呢?”妹妹只是耸耸肩膀表示不以为然,刚才她还信心十足,如今这一哭她一反常态没辙了。
B.即使街道上的这些房子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应接不暇。
C.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D.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安之若素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 。
(2)在那间僻静的小屋的墙上,慢慢地贴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图和图表。他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做算术 。
①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1)②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加以补充阐发。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
③不但讲述了自己通晓的事物,而且还超越了自己想像力的界限,给他们讲世界上
(2) 的奇迹。
④给他们讲世界上的奇迹,不但讲述了自己通晓的事物,而且还超越了自己想像力的界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①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①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A.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②曼辞以自饰
③举贤以自佐 ③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C.②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 )
①且相如素贱人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A.②且庸人尚羞之 B.②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③故且以俗浮沉,与时俯仰 ③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C.②仰不足以事父母 D.②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③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⑤宁许以负秦曲 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⑦左右欲刃相如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⑨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⑩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A.①⑤⑨/②④⑦/③⑥/⑧⑩ B.①④/②⑥⑦/③/⑤⑨/⑧⑩
C.①⑤⑨/②④⑩/③⑥/⑦⑧ D.①④/②⑩/③⑤/⑥⑦/⑧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