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4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全面详解

第I卷(共3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答案】A
【解析】A项全都读zhì。B项“肱”读gōng ,其余都读hóng
。C项分别读pípìpǐpǐ。D项“喑”读yīn,其余读xīn。 
2.【答案】D
【解析】A项中“变换莫测”中的“换”应为“幻”。B项中“仗义直言”中的“直”应为“执”,“姆指”中的“姆”应为“拇”。C项中的“影牒”中的“牒”应为“碟”。
3.【答案】C 
【解析】第一处划线句子是假设关系,因此第一空中应填“如果”。第二空前后为递进关系,因此应填“甚至”。后一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因此应填“而且”。
4.【答案】D
【解析】A项中“从长计议”指慢慢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本句中把它误用为“从长远考虑、打算”的意思。B项中“一文不名”指一个钱也没有。用来形容人贫穷。C项中“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句子望文生义用作“文章不加标点”。D项中“名噪一时”形容一时之间名声很大。词语使用恰当。
5.【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与“重任”搭配的动词,应在“要”后加上“担负”。C项语序不当,应把“不是”调整到“质量”之前。D项语意赘余,“躬耕修典”与“编纂”语意重复,最后一个分句可改为“躬耕修典三个春秋。”或“进行了三个春秋的编纂。”
二、(共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6.【答案】D 秉烛斋主人(httpyouli123456.2003y.net)扫描校订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A中的“数”在文中是副词,解释正确;B
中的“除”在文中是科官制度用语,意思是“任命、授职”,解释正确;C项中“市”意思是“购买”;
D中的“两”的含义可能学生并没有在课内学过,但其含义是“相互”,表示双方施行或遭受同一行为。
7.【答案】A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A中①②的“为”,都表示被动,介词,可以译为“被”;B①中的“若”是连词,可译为“假若,如果”,
②中的“若”是代词,可译为“你”;C①中的“因” 是连词,可译为“就” ,,
②中的“因”是介词,可译为“由”;D中的“乎”虽然都是语气助词,但①中的“乎”,表示反问语气,②中的“乎”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吧”,用法类似,意义不同。
8.【答案】 D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句语意的理解,首先要补充省略成分,使文意贯通,根据原文判断省略的应该是前面的“当直佐僚”,辛公义身为“牟州刺史”是主审,是不会“侧坐讯问”的。其余正确。
9.【答案】 B  
【解析】①是其“任太学生”,并非属于“勤政爱民”方面;②是针对“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的风俗,辛公义的想法,不是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③强调其爱民,④⑤说明桑怿正直清廉;⑥是他助人的具体行动。
10.【答案】 D。
【解析】这里的转述有误。原文“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这里显然是将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了。
第Ⅱ卷(共120分)
三、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答案】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附全文标点: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胡中,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控弦而战,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