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用题解题示例
青州 王东伟
仿用题是综合能力考查题,涉及到句式、内容、修辞、衔接、照应、情感基调和字数等多方面的内容,从98年至2003年连续6年运用了这一考查形式,是语文高考题的一个走向。如何做好这类题呢?让我们先看一下前几年的高考仿用题。
例1:(1994年全国,2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 号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纳目》的问世!
这是续写式的仿用题,要求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做这类题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形式的束缚,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不可另起炉灶;二是内容上的创新性,不要再去重复原来的内容,要尽量开拓境界。
这道题提供的是一段议论的文字,第一句是论点,第二句以李时珍为例作论证。回答此题首先要把握提示语所给的两点要求,然后再斟酌题目所给文字的内容,可知续写事例从内容上看要求有三:1、必须是古今史册有影响的人物(不可是团体);2、必须写出其不同寻常的努力;3、必须写出其辉煌的业绩。再分析画线句子的结构,特点有三:1、有表假设的关联词语,是一个假设关系的二重复句,“如果没有……没有……哪里会有……”;2、有两个并列的否定句;3、结尾必须有一个表感叹的句子。把握以上要求,选材、造句的思路就清楚了。
参考答案:
1、如果没有司马迁实地考察,搜集史料,没有他忍辱负重、发愤著述,哪里会有不朽之作《史记》的流传!
2、如果没有蒲松龄勤奋刻苦,遍访民间,没有他辛勤积累、悉心整理,哪里会有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的问世!
例2:(1999年27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