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00字。
《蜡烛》读讲练
钟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拂晓 天快亮的时候。
匍匐(púfú)爬行。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
肃穆(mù)十分严肃。
偷袭:趁敌人不防备时突然袭击。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鞠躬:弯身行礼。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
2.作家作品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代表作品有《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9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
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背景链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写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一位解放南斯拉夫的苏联红军战士掩埋尸体和用她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悼念的经过,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敬爱之情,高度赞扬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用血肉凝结而成的情谊。
二、文章脉络
时间:1944年9月19日—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萨伐河前的方场中央。
人物:贝尔格莱德的一位老妇人。
事情的起因:老妇人亲眼目睹了一位小红军战士为解放贝尔格莱德而牺牲。
经过:老妇人不顾年老体弱冒着敌人炮火,用了一夜时间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并在坟上点燃了她珍藏45年的一对结婚喜烛。
结果:老妇人的结婚花烛将永远燃烧在人民心中。
三、写作方法
选择感人的题材表现主题。
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四、问题探究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材料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材料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作了分析,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显示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