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90字。
《老王》读讲练
钟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攥(zuàn) 用手握住。
惶恐 惊慌害怕。“惶”与“徨”有区别。
荒僻 荒凉偏僻。
取缔(dì) 明令取消或禁止。“缔”与“谛”不同。
侮(wǔ)辱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镶嵌(xiāng 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伛(yǔ):弯(腰)曲(背)。
荒僻:荒凉害怕。
凑合:将就。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2.作家作品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杨绛的文学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经过漂洗的苦心朴素中,人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干净明晰的特点。
3.背景链接
本文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上,踩在脚下。作者及其丈夫也在这样背景下受到迫害。文中“单干户”老王在“文革”中也受到牵连。他蹬三轮车单干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在当时“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是不允许的,于是他蹬载客三轮被取缔了。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21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交代老王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5—16):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
第三部分(17—21):作者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像老王这样的人过上好日子。
三、写作方法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
四、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写了老王哪几个生活片断来表现他的“善”和“苦”?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
解放后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孤苦伶仃地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这些是他的“苦”。
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讲感情,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纯朴的。这些是他的“善”。
2.作者是怎样将生活中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开头四段按逻辑顺序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段,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