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周考试题(第一周)
说明:本卷分第Ⅰ卷和第 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祉(zhǐ) 朝暾(tūn) 征(zhēng)候 槁首黄首或(xù)
B.谲(juè)诈 烟霭(ǎi) 追溯(sù) 落日斜晖(huī)
C.挑剔(tī) 伫(zhù)立 伉(kàng)俪 无可估量(liáng)
D.饿殍(piǎo) 安谧(mì) 憧(chōng)憬 溘(kè)然长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足无措 幻化无方 奇怪叠出 悚然面对
B.暗自惭愧 毫不顾及 不为已甚 草菅民命
C.伫立远望 光阴似箭 触景生情 根深底固
D.蹉跎岁月 克己复礼 溘然长逝 悚然面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社会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B.人到了老年,多半只剩下回忆,至于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往往就来回摆动在憧憬和回忆之间。
C.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倍感亲切的。
D.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因而也没有让两个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B.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C.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
D.冯友兰说:“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那么,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呢?
5.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根深蒂固的表现。
B.在封建社会,许多知识分子的处境实在难堪,他们高不成低不就,虽有满腹经纶,却很难谋到一官半职,又不愿放弃“斯文”的架子,从事农商经营。
C.大自然的境界往往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譬如登山,我们就能领悟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哲理。
D.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
6.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思想的大河中,孔孟犹如一块纪念碑,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B.希望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C.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站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D.丧失了自我人格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树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的乱舞。
二、(12分,每小题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