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40字。
《大自然的语言》读讲练
钟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次第 文中指一个接一个。
簌簌(sù) 形容风吹叶子纷纷落下的声音。
衰草连天 形容秋天枯草连续不断,连成一片的景象。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 形容春天草木茂盛小鸟低飞的情景。
物候 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榆叶梅 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纬度 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以赤道为0°,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南北各90°。
经度 地球表面东西距离的度数。以本初子午线为0°,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东西各180°。
悬殊 相差很远。
相差无几 形容差别非常小。
翩然:扇动翅膀飞来的样子。形容动作轻快。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相差很远。
2.作家作品
竺可桢(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不仅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物候专著、物候知识普及创作的实践者。其主要著作是1963年出版、1973年重印的《物候学》及科普文章《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3.背景链接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推动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选定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生差不多全部农作物进行观测。1953年又开始了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接着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农作物物候观测已铺向了全国。1961年,又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在大力倡导物候观测的基础上,竺可桢又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其中《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的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就是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
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说明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自然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写作方法
1.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文章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水到渠成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进一步强调了物候观测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加强物候观测。这样,文章显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在介绍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作者用“首先”、“第二”、“还有”等词语,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趣味性、科学性。
2.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本文作者恰当地安排了说明方法。文章一开头作者运用了描写说明的方法,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概括了温带和亚热带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显得情趣盎然。在说明的过程中,作者还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打比喻、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并注意了各种方法的交叉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读来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