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
一课时 2004.09.02 高千
一、教学效果检测
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补充讲解(也是为本课做准备)
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意中之象”。这里的“意”,指诗人所表达的情思、情趣;“象”,指诗人赋予情感的“物”,它常常是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着的“物”,它不依赖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天地虫鱼鸟兽一旦入诗,融合了人的情感,渗进了人的诗人的人格与情趣,就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一个形象了。这种“意”和“物”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诗中的“意象”,即“形象”。一般说来,诗都是借助“意象”来抒情的,“情”是“象”的灵魂。
“意境”,也称为境界。几个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画面,这就是意境。
例如马列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种不同的景物(意象)组织在一个意境里,渲染出一派凄凉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导入新课
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阅读题下注释)
毛泽东大病初愈,又在中央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写下这首小令。
教师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把握三个感情基调:
1、 胜利了
2、 尚在待岗中
3、 即将出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