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诗歌鉴赏系列
赵家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古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为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鉴赏古代诗歌如同鉴赏其它文学作品一样,也是有规律可遵循、有方法可操作的。兹将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解——感受——评价”三步阅读法,例说于下。
第一步,理解:转化语言,译成今诗。
阅读,尤其是理解性阅读,其实质就是进行语言的转化。比如,读外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汉语;读文言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语体文;读现代文,就要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读者的内部语言,即对文本语言的认识。同样,读古代诗歌,就要首先把它翻译成现代诗歌,笔者在施教高中第三册古代诗词时几乎每首都作了翻译。请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译:“千古江山依旧,英雄孙仲谋却无处寻踪。小朝廷仍在台榭轻歌曼舞,这寻欢作乐的生活,最终都被政治变幻的风雨一扫空。斜阳下的荒草枯树、百姓街巷,人说是宋武帝刘裕曾住过的皇宫。想当年他持长枪跨战马,收复中原的气势如老虎般勇猛。  他的儿子元嘉年间曾草率出兵,想学汉代追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建立在狼居胥封山而还的奇功,没想到落个惨重失败草草收兵。远望中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情景,扬州一带战火连天全是金兵。往事不堪回首啊,可江北魏太武帝庙前,吃祭品的乌鸦飞个不停!当年廉颇老了赵王还想起用他,而我身在国防重镇,却无人让我再去领兵。” 如果读古代诗歌能够这样翻译,那也就初步理解了。
众所公认,《诗经》译得好的是余冠英,《楚辞》译得好的是郭沫若,好在既不失原意原味,又有现代诗歌的韵律。看来,在这样的语言转化中包含着创造,确实不易。而我们在翻译古代诗词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由于格律限制造成的语句的特殊性。宋代王安石曾把古诗用语有时跟散文不一样的现象,称作“诗家语”。那么,所谓的“诗家语”有哪些特殊性呢?
一是精练。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这就叫精练。例如杜甫《八阵图》的头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仅仅十个字,就把诸葛亮辅助刘备创建蜀国基业而确立魏蜀吴鼎足而立局势的卓绝功绩及其创造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阵图的卓越军事才能概括出来,是多么的的凝练!如果我们不了解“三分国”、“八阵图”的内容,那是无法读懂这两句诗的。
二是含蓄。古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这就叫含蓄。例如唐代元稹《菊花》的头两句写他爱菊花爱得很,却不直说,而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句中的“秋丛”,就是丛生的秋菊;“似陶家”,就是好像院中遍植菊花的陶渊明的家。诗人为眼前满院盛开的菊花所吸引,于是围着篱笆转来转去,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已经偏西,诗人爱菊而流连忘返的情态就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三是用典。像上面提到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不知典故内涵则无法理解。用典的好处是概括而含蓄,但用典若过多而冷,那就是存心不让人看懂,所以有人就批评辛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四是跳跃。所谓跳跃,就是诗句间好像有空档,似乎要添点儿什么才能接上气。比如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