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体会本文生动、简洁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虽然比较浅显,但学生难懂的字词较多,可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做好课堂阅读准备。
2、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不可将课文依课时分成两半教学。
1、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由学生讲述成语故事“鬼斧神工”,并板书这个成语的意思,在从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引入课题。)
春秋时,鲁国木工庆制作了一个非常精美的钟架。人们见了,“惊犹鬼神”(都很惊奇的怀疑为鬼神所作,非人力所为)。国君问庆:“你是用什么手艺做到这样精巧的地步的?”庆回答:“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手艺,只是在制作前首先修身养性,直到忘掉了身外的名利、权势及各种杂念,再一心一意的取材、制作。由于专心致志,所以制成的中佳能巧夺天工。”成语“鬼斧神工”由此故事而来。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神奇的雕刻艺术不仅仅局限在大的物体上。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
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
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
能在一根象牙鼻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
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
读来令人称奇。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采用单个读,分组读,再全体齐读的方式朗读课文。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解决
字词疑问,另一方面力争读一遍,对课文内容就有新的感知。然后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 字词:
1.实词注意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2.通假字。
3.数词古今不同的用法。
4.注意有些词的意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