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 一 语 文 同 步 测 试(2)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60分,第二卷90分,共150分(作文50分,其余1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蓊蓊郁郁(wěng) 羞涩(sè) 灼烈(zhuó) 邂逅(xiè)
B.绿野阡陌(qiān) 袅娜(nuó) 隽永(juàn) 神龛(kān)
C.妖童媛女(yuàn) 踏莎行(shǎ) 花蕊(ruí) 熨帖(yù)
D.纤腰细步(xiān) 敛裾(liǎn) 梵婀玲(fàn) 安谧(mì)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稀疏 姿态袅娜 渺茫 没精打彩
B.面庞 一幅图画 宁谧 游目骋怀
C.坦荡 沧海桑田 焦灼 田园荒僻
D.凄惨 陶冶情操 翌日 名胜古迹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最合适的一项是 ( )
朱自清先生笔下江南的“水”,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澄澈的。___
A. 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
B. 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质、色、形。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
C. 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
D.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
4.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袅娜(柔美的样子)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风致(美的姿态)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遐(远)想 纤延顾步(眷顾多情的样子)
戮力(合力)同心 进退维谷(比喻困境)
C.眉黛(就是眉毛)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D.敛裾(提一提裙子)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5.下面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 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幽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 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是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
D. 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
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6.对于下列语句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博喻修辞格,本体都是白花而喻体则是“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在光亮、神态、色泽、动感上有相似之处。)
B.“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特点,而用叠词又具有音乐上的韵律节奏美。)
C.“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用借喻手法,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同时暗含了作者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
D.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作者认为海棠花盛开在深夜,无人观赏是一种哀伤.)
7.对《我的空中楼阁》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实指居所,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B.文章用词准确、生动;描写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C.文章定景换点,从各种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使景物的特征毕现。
D.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暗含了她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8.《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转笔锋,联想到江南旧俗,追怀往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