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30字。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说理艺术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谁说话最有分量?可能有的人会说是政治家,因为他们手中有权力;也可能有人会说是明星,因为他们身上有魅力;还有的人可能会说应该是商人,因为他们手中有财力。其实,这度不是最终的答案,一个时代的声音落在哪一类人身上,看的是什么,是谁具有话语权。因为是有观点被表达才被称为观点。一个人的观点与思想表达出来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经常用的则只有两种,一种是书斋式的,通常被称之为“独白”,现实的做法就是让自己的思想成为文字,让文字广为流传;二是广场式的,也即“对话”或者“辩论”,通过与受众面对面的言说达到传播的目的。而孟子应该说是在他生活的时代掌握了话语权的人,因为他即通过文字又通过言语来传播自己的观点。那么他是如何成功传播自己的观点的呢?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位能言善辩之人,首先他具备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再加以自己流利的口齿,把语言发挥成利器,虽没有雄兵百万的威风凛凛,但足以震撼人最隐蔽的心魄,不可小视语言的力量。孟子的语言力量在于什么方面呢?我们来一一探究。
  一、善用比喻与类比。
  比喻是用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两事物之间应有相似性。它一般使用熟知的事物比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比喻最基本的作用是使要表达的事理更生动、形象、鲜明、易懂。
  汉代的赵歧认为“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点子上了。《孟子》选文用喻多且广,富于创造性,它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置比喻,既有针对性,又有妙趣横生,以一些超乎寻常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郑振铎先生认为,孟子“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而“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
  《孟子》选文中的比喻大多简短而深刻。如孟子说,齐宣王不施行仁政,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齐宣王问二者又什么区别,孟子取喻说明: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要你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下北海,你说“我不能”,这是真得不能;要你给上了年纪的人折一根树枝,你说“我不能”,其实这只是不为,而不是不能。这一解释既浅显地说明了道理,又妙趣横生。在与齐宣王谈君臣之道时,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与戴盈之的对话中,孟子认为戴盈子关于税率下调和免去关卡要一步一步进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这就像一个偷鸡人说他一时不能杜绝偷鸡的习惯,而请求每天少偷一只从而最后不偷一样是荒唐的。
  除了采用简短的比喻,孟子还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喻,形象说理。《梁惠王上》中,孟子用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