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与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重庆育才中学 孙成霞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其基本含义还缺乏统一认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自主精神,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对中小学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者因为它是在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渠道增多,传统的学习方式面临挑战时应运而生的,二者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蕴含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思想,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以及与同学合作讨论的机会,使学生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如此有价值的一件事,我们理当尽心尽力将其做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理解不深刻,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单开设一门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应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因为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在学校,主阵地应在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让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对象。但我们现在却有不少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误区:要么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课外活动,仅仅把它上成了活动课;要么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科学研究,于是脱离教学实际,热衷于将学生“拉出去”,让学生单纯去做一些超过其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的课题,还要写出研究性论文,以至于师生都几乎将课堂这一主要阵地放弃,而把很多精力放在远离教材的课题上,一味贪大求全,既脱离了学科学习的正常秩序,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这种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