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常听到学生抱怨说作文难写,甚至当听到要写作时,学生就会随口吟出“作文作文,叫人头疼,作文作文,好似捉魂”。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他们之所以感到难写,是因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作文就不会硬着头皮写,就不会东拉西扯凑足了事,而解决的唯一办法便是情境教学。<br>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学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语文教学了。尤其是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供料作文,抑或是自由命题作文,都是一定情境的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只有在这设定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也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设置一个学生群体的写作场,让学生在这个“场”中个体积极参与从而影响群体,群体又影响个体,形成合力,互相激励,共同上进。在这个写作场中,教师依据作文教学需要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依情境作文,学生有了依据,自感得心应手。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有了形真意切的具体事物,这“反映”也就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了。<br>
基于这个道理,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肖像描写片断时,就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形真而具体的写作场,即给学生当堂提供材料来源,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师在讲清楚了肖像描写片断的写法和要求后,请四个组各选一个大胆的同学上 讲台来充当写作模特,而让其他同学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与比较获得种种丰富、直观、真实的有关模特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和举止等表象材料,当堂成文,限时二十分钟。在这个情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从而易于唤起学生的新奇感,愉悦感,又鼓舞了学生的自动求知,展现了其活跃的智力思维过程。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每一位都能认真、大胆的反复观察四位写作模特,在比较的基础上定格于某一位模特身上,用心用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