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br>
一、培养思考生活的意识<br>
二、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br>
教学过程<br>
【导学新概念】<br>
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说它是间接的认识,是说它是人通过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如昨天还看到一座院子整整齐齐,今日则只剩焦门烂墙、断壁残垣,我们便知道这里失过火。“失过火”这个事实不是直接看到的,而是通过眼前的现象作为媒介经过思维间接反映的。说它是概括的认识,是说它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生活的意识,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br>
【资料显示屏】<br>
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为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在第二种程序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谁若是生动地把握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只是到事后才意识到。 (歌德《关于艺术的格言和威望》)<br>
感觉到的东西人们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毛泽东<br>
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清·魏禧<br>
导语设计 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之一叫“战胜脆弱”。当年的《文汇报》有一则消息说:“据老师们估计,约有20%的安徽考生在作文中开了自己和父母的玩笑,以父母双亡来写自己如何战胜脆弱,微笑着走出考场。一位书法很好的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战胜脆弱,学会用脚与字,用脚答卷。而省招办表示:今年没有用脚答卷的考生。”这种千腔一调的文章早有人将其概括为“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现象。究其根源,正是应试作文模式扼杀了学生对生活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把严肃的作文当成随意涂抹的玩物。<br>
技法指导1、 应当承认,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学生的思维质量确实不算高,甚至有萎缩现象。思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因为思维只有在永葆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创新能力。而保持思维弹性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br>
①由此及彼: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