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了解婉约派词的特色。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认真审视诗中意象和情感,体味婉约派词的特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方法 鉴赏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明确目标
导入
1.作者简介
5.总结全词,当堂背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有人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可见柳词的风格与苏词截然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有人认为柳永的词反映的内容不健康,是靡靡之音,如李清照便认为他的词“词语低下”,其实通俗是柳永的成就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词影响的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这首婉约词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柳永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晏所喜,失意而流连曲坊。尝有<<鹤冲天>>词曰:“妨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课件展示)

  (1)、问:读完这首词之后,大家觉得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请大家从词中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一下。
  明确:如词中“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等句子均直接抒发了作者难舍、忧伤、失意的心情。
  (2)、过渡:以上在抒情上是属于直接的来抒情,抒情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间接抒情。请问这首词中采用了什么间接抒情方式?
  明确:借景抒情。
  (3)、问:那么词中有几处写景?请大家从词中找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有三处: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4)、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景语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几句写景的句子并且从三处写景的句子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体会一下。
  (5)、为了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进一步通过对比来体会景中之情,(见幻灯片)如下: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秋蝉声声,对长亭晚,夕阳无限”对比。
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千里金波,暮霭袅袅楚天阔。”对比。
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榕树边凉风圆月”对比。“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
  
明确:通过对比把握景的基本特点,体会词人悲凉的心境和难舍、忧伤、失意的心情。
  
(6)、过渡问:词人为何要抒发如此难舍、忧伤和失意的感情呢?
  明确:这当然与词所表达的内容有关,或说是与主人公的遭遇有关,因为词中所写的是离别的事件,(全词都是写离别吗?)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思念。
  
(7)、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两个主要画面,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要求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两幅画面,也可以从上阙或下阙的内容中选择一句话展开联想并加以描绘。同桌间可以相互讨论。     
 
 (8)、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9)、学生有感情背诵课文。
参看课文注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