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60字。
作文教学中语言训练
作者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语文组 王冬梅
语言是体现作文深度、立意、文采的最直接的外现,一篇好的文章好比一座精美的楼阁,好的语言就恰似其中最坚实的砖块。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学会锤炼作文的语言。学生苦于缺少文采,语言生涩,于是我尝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取得了一定成果,我把方法及学生作文加以整理,写成小论文,以期给自己给大家一点启示。
披文入情 墨香翩跹
-----打造文化作文的诗意语言
感染读者,首先笔端要流淌情感,但情感没有载体,也难免无病呻吟。如果我们能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让文章古典韵味浓厚,散发文化的墨香,那无疑是情感蕴藉,文意丰厚的好文了。下面是高三26班蒋微以 “起点”为话题作的考场作文。
【妙语连珠】
那应该是一个安静闲适的早晨吧,李太白轻轻踏上盘山路道,面对沉默山石,“相看两不厌”,于是这成为李太白弃官还野成为诗仙的起点。
那应该是一个尘嚣弥漫的午后吧,陈子昂缓步登上幽州台,面对茫茫四野,“怆然而涕下”,于是这成为他漂澈心灵洗涤人生的新起点。
那应该是一个月色昏黄的夜晚吧,苏东坡独自漫步江边路,面对水天一色,“倚杖听江声”,于是这成为他忘却贬谪伤痛,成就另一番人生的起点。
时光之练静静延展,即使已过了千载光阴,总会有人在书页间的某个角落发现那些闪烁的句子,为一些熟悉的悸动或喜或忧,是啊,执着与过去的惨痛何苦呢?何不换一种态度,轻装上阵迎接一个新起点,不要畏惧起点何许低,千里路始于第一步,这是生命对古人的馈赠,更是古人对今人的启迪。
艺术家和哲学家拥有相同的灵魂,因为他们都能精确地感悟生活质疑人生,不会执著于一点,他们总会时时仰起头,换个位置思考,以至于不沉沦于任何苦难,他们时时探索新起点,就象屈原,在冥思不得之际,喊出一句又一句“天问”之语;就象陶潜,仕途失意时选择悠然南山,体会与自然合一的乐趣;就象贺铸,在春已阑珊之时,静静写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就像稼轩在低小茅檐之下,暂时忘却报国之路的渺远崎岖。(节选学生习作《轻装上阵踏上新起点》)
【妙语揣摩】 开篇由再现诗句的意境为切入点,“那应该是 …… 的午后吧”,三组排比段象一幕幕由语言拍摄的历史片断缓缓展现出来,如一条时光的河流静静闪烁着诗人的人文情怀,作者情感真挚,毫不张扬,却有一种淡淡的情愫,不知不觉感染读者,自然的引出并证明观点:学会象古人,轻装上阵,迎接新起点,这是生命对古人的馈赠,更是古人对今人的启迪。文章极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在论证古人时时探索新起点时,举四位诗人的事例,用“就象 ……”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工丽, 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作文中颖脱而出。可见,应在平时注重诗句及古代名人的素材积累,厚积薄发,以这些富于历史厚重感的事例为论据,而作者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情怀也弥漫字里行间,披文入情,墨香翩跹。
裁得云霞织锦来
------诗文引用例谈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裁得诗文警句的云霞,织成锦绣的华章。那么如何引用而使作文文思斐然,浑然天成呢?
【妙语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