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130字。
2010中考语文先读后写教练:讴歌风土人情
主题阐述
风土人情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气候、礼节、习惯等的总称。记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民族是繁荣的,风土人情更是绚丽多姿的。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北京的景泰蓝,天津的泥人张,河南的剪纸,山东的风筝……玉林舞狮,龙川杂技,鲁西斗鸡,长沙皮影……秦、晋传来的秦腔晋调,粤地楚国飘忽的鼓韵琴魂……各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绘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生动的画卷,风土人情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海洋。
风土人情是语文学习资源的海洋,它在中考试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风格独特的湘西吊脚楼,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让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被称为“东方明珠,华夏一绝”的土圆楼……透过考卷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华,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风土人情试题是命题者通过精心策划提供给考生的文化大餐,它让我们饱餐山河秀色,让我们吮吸文化乳汁,让我们沐浴思想光芒。
原题回放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在华北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