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60字。《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秦皇岛一中 孙上
案例主题与背景
时间:2009年9月10日
地点:秦皇岛一中阶梯教室
听课人数:31人
对象:高一(4)班文科实验学生 (56人)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 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么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么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么美丽的荷塘,怎么突然出现这么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么说是写实了。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么还要写哪?
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么特点
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
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谁还有问题?
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写的那么美哪?
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么美,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
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
师:抒发了什么情?
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么?
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精神没有依靠,就只能虚构一个宁静美丽的荷塘来逃避现实了。
掌声响起。
师;深刻。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用象投枪,象匕首的语言战斗,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只能从荷塘月色中获得暂时的喜悦,他的喜悦是——
生:淡淡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