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工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实施创新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则,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核心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其特点是推陈出新,而非墨守成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可以归纳为:精于引导、勇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创新。
一、精于引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实施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应当具备创新品质,善于把创新性教学观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创新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精于引导”呢?
1、围绕教学的目的,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引导点”,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循循诱导,通过引导启发创新思维。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要将着眼点放在发展创新思维方面,在“精、深、新”这三个重要维度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选择出能激发创新意识的内容(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体验、创新理想等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点”,做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在教学组织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内存的各种关系把握好,要求善于运用能揭示创新性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让已经学过的内容进入新的情景中应用,以旧引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要求重视教学中新问题的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固着点之间的关系,要保持新问题与知识固着点之间适度的联结,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2、营造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以导师、朋友的身份,以民主的姿态对待学生,通过引导,造就一种宽松融洽、平等合作、为学生所接受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从而铸成学生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例如,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好奇心的提问,尊重学生的想象力甚至别出心裁的念头。一个学生富于好奇心的提问,常常是他创新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些古怪,当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越出了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表的具有新颖性的意见,教师要运用延迟评价策略。教师要避免学生的创新行为受到自己或其他同学折评头论足和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