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足理丰 气壮意盛
——议论要有理有据
⊙ 湖北 胡 平
一、目标锁定
1.议论有理。能客观准确地分析生活现象和作文材料,做到观点正确、新颖、有针对性。
2.议论有据。论据真实可靠,不张冠李戴,不道听途说,不胡编滥造;论据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论据新鲜,能选用鲜活的材料。选用论据要准确,论据能证明论点。
二、能力阐释
《2004年语文学科高考考试说明(全国)》与该项能力对应的要求是:“中心明确”、“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丰富”、“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议论要做到“有理有据”,“有理”主要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应用于高考作文,则体现在对作文材料的分析和话题确立、论点的提炼上;“有据”体现在论据的选择上。
(一)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
这种分析能力的建立需要我们养成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现象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观察到事物外在的形貌、姿态、声色等,思考它们所蕴涵的精神,是为“观形思神”;观察到事情的经过,思考它们蕴涵的道理,是为“观事思理”;观察到眼前的景、物、人、事,想到与此相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是为“观此思彼”;观察到事情的结果,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是为“观果思因”;观察到生活中的困难、障碍、疑团、令人不解的现象,思考解决它们的办法,是为“观难思解”。
这种能力以下列九种辩证思维为基石:1.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待;2.发展的观点。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静止不动的事物;3.矛盾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在事物众多的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具体分析中首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矛盾;4.全面的观点。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5.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6.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7.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问题既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8.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9.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在挫折中要看到光明。要善于运用这些辩证法原理来分析、认识社会生活现象,才能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做到观点正确。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一个普通的男孩,一天,他听老师讲非洲的生活状况——“很多人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块钱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6岁的小瑞恩震惊了,想为非洲的孩子捐献一口井的愿望成了他强烈的梦想。他的妈妈并没有像我们的某些家长一样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他的想法当成小孩子一时的头脑发热。妈妈让他在所承担的正常的家务之外自己挣: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捡暴风雪后的树枝……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竟筹集了2000块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5年后,这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 “瑞恩的井”基金会筹款已达75万加元,为非洲8个国家建造了30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