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3年全国满分作文批判
江苏吕叔湘中学love208319

大家来看看下面几段摘自今年高考满分作文里的话——
  同是长空中的月,老杜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慰藉;王维别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纳兰性德与众不同的见解让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可是外国诗人加里夸斯德的描写更是匠心独运:“正巧在赤道上,正巧在秋分点,正在午夜,从船上看,满。月,正在中天。”一“满”一“月”,独自成句,体现了万物的对立又统一。(摘自陕西一考生《同是……可是……》一文的第一段)
这段文字被阅卷老师激赏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能不喟叹作者对题意理解的深刻和把握的别致”。
作为应试作文的开篇第一段,这段话的确具有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精神一振的诸多要素:语言的简练流畅,知识的广博丰富。确实很有气势。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段话究竟讲了什么呢?不就是夸夸其谈地罗列了一些中外诗人描写月亮的有关诗句吗?更严重的是这种罗列跟题意相去甚远。我们知道今年的话题是“感情的亲疏远近与认知的正误深浅”。首先这些诗人借月抒情,托月寓意,这是文学的移情或象征。根本不存在感情的亲疏远近,更谈不上对事物认知的深浅正误。我就不明白阅卷人的“对题意理解的深刻”是怎么说出口的?大概是被这位考生“惊人”的才气吓昏了头了吧?是啊,连加里夸斯德都知道,尽管我从没听说过,然而这不正说明我的孤陋寡闻吗?而这种效果恐怕正是这位作者所有意无意追求的!
我爱海,同样爱山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事物虽有不同,山和海却各有其妙,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因此,苏东坡不因对文学的亲近而鄙视自然山川的秀美,于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佳句千古传唱;郑板桥不因独爱竹,而失去了对兰花的认知和感情,于是异曲同工,竹兰万年留香。正是感情的亲与疏,造成了感觉的“一视同仁”,这样才能更深刻的感知事物,理解事物。如果能这样,我们便会有了苏东坡的豁达与乐观,有了郑板桥的风雅与潇洒。(摘自《我爱海,同样爱山》第一段)
  下面我对这个“精彩”的开篇逐句进行分析——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事物虽有不同,山和海却各有其妙,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
原句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出自《文心雕龙·神思》:“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的本意不是说山和海各有其妙,而是说人可以赋予自然山水以情感色彩。当然,把它引用来借指自然山水各有其奇妙之处也是勉强可以的。
  因此,苏东坡不因对文学的亲近而鄙视自然山川的秀美,于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佳句千古传唱;郑板桥不因独爱竹,而失去了对兰花的认知和感情,于是异曲同工,竹兰万年留香。
这段话就十分牵强了。“苏东坡不因对文学的亲近而鄙视自然山川的秀美”,这句话怎么听怎么别扭。“对文学的亲近”怎么会必然地导向“鄙视自然山川的秀美”呢?它们本身常常就是统一的。亲近文学的人一般都会亲近自然,自然本身就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之一。我们再来看看题目,看看话题。“感情与认知”是说主观感情偏向常常影响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这儿的感情和认知应该是指向同一个事物。这位考生没有弄清楚“感情”和“认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