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