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
教学目的:
1、 了解史怀哲及生命的思想。
2、 理解领悟史怀哲众生平等,敬畏生命、崇尚和平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史怀哲所呼吁的“选择良善,放弃暴力;选择互助,放弃歧视;选择和平,放弃战争”的伟大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史怀哲的“尊重生命伦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几天我刚刚感受了美国黑人领袖诺贝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再来聆听伟大的哲学家、神学家、医生、“非洲之父”、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的演讲《我的呼吁》。
二、简介作者
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一战前属德国、战后属法国),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大领域的博士,还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但他的声誉并不建立在他才艺之上,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解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金,但他将资金用来修建麻风村。这里选录的是他的获奖演讲词。
三、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意,要求学生概述演讲主要内容。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呼吁全人类重视生命的伦理,以及这种伦理体系中的善恶观,并对此加以具体阐释。
然后作者联系现实社会状况及自身从事人道主义事业的感受,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具体论证了“尊重生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劝诫人们要选择良善,放弃暴力;选择互助,放弃歧视;选择和平,放弃战争。
最后作者再次发出呼吁,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尽力维持和平。
四、诵读品味
这篇演讲词的作者阿尔贝特。史怀哲是著名哲学家、神学家,因而这篇演讲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加之学生对当时的国际背景缺乏了解,因而理解上可能有一定困难,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因而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要读通、读懂、读透、读出感情。
五、分析理解: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提交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后,可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本文在行文上似乎有点乱,能否帮助我们理一下结构思路?
第1节从反、正两方面阐述“尊重生命的伦理”。
第2节讲建立在这种伦理基础上的善恶观。
第3节写良善与暴力的对比。
第4节强调人类应互助
第5节讲对战争与和平的选择
第6节阐明我们的目标:谈判取代战争
第7节呼吁领袖:维持和平、尊重生命、实行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