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 文 嚼 字
教学目的
一、 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二、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重点在对文意的理解,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意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由对题目的理解导入新课
“咬文嚼字”常指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用作贬意。本文对这个成语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见教学参考书
三、初读课文
1、 字词及拼音
援例 锱铢必较 斟酌 镞 词藻 蕴藉 付梓 尺牍 陈言务去
2、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四、讲读第一部分
1.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五、讲读第二部分。
课文第一、二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