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60字。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为着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和逻辑关系,现将全文的段落层次描述如下。 
  第一层(1段),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第一层释篇名,是为破题,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第二层介绍故居,这是全文抒怀写意的基础;第三层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影响,是顺承第二层思路的自然发展;第四层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命运,又是顺承第三层思路的自然联想;第五层写特利尔小镇,好像应该移到文首,其实暗含文心机巧。总之,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交错,但其间逻辑关系隐然可见,符合为文之道。 
  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章的思想感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地表达对革命导师、对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敬的层面上,而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在现时代的命运,更写了它在中国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新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章,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发表。 
  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有对故居、对故居主人的敬重崇仰,有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时的激动,有讲述“特利尔的幽灵”历经一切反动派围剿而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豪,有描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还有回忆“特利尔的幽灵”在过去年代里被曲解、篡改的惋惜。总之,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问题探究 
  一、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二、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余地。 
  三、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的景况。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语言品味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只要是深思熟虑过的语句,读起来都意味深远,如开篇写“幽灵”的几句,显出严密、细致、深刻的特点;而篇末一段全是议论,富有哲理,这样的语句最能显出梁氏散文的优长。 
  有时有了一个精妙的思想或一种特殊的感受,灵机一动,以一种形象化的形式呈现,例如:“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