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30字。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教学目标】
1.以《等待戈多》为例,了解现代主义戏剧的产生及其主要特征。
2.通过所选段落的欣赏和研讨,初步把握现代主义戏剧的一些表现技巧。
3.通过该剧的欣赏初步了解西方现代社会中,“上帝死了”所带来的精神危机,感受剧中所描绘的“等待”的内涵和意味。
教学设想
一、前面学习的戏剧都带有紧张性或抒情性,而《等待戈多》从表层上看,既没有紧张性也没有抒情性,阅读起来相当枯燥。这就带来欣赏上的困难,单纯凭着兴趣,几乎无法进入这出戏的精神和境界。要告诉学生,欣赏现代派戏剧,不能单凭兴趣,必须准备付出智力。学习这一单元是一次智力型的“游戏”,需要探索、思考和想像的能力。
二、在进入本单元所选的段落之前,给学生讲解一下现代主义戏剧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是必要的。有关的中文文献很多。“参考资料”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的段落,从20世纪欧洲社会危机出发介绍荒诞剧的产生以及它的“反戏剧”特征,较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切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理解和心得给学生加以介绍。
三、在分析本单元所选的《等待戈多·第一幕》时,要把握一个核心,即“象征”。无论是场景的假定性,“靴子”这个道具,乃至四个主要人物(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波卓、幸运儿)都具有象征性质,而它们的象征意味又都带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可定于一尊。
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还应该介绍一下20世纪初,“上帝死了”(尼采)这种失落和绝望情绪。中国从传统上看,是一个宗教影响比较小的国家,因此,对于这一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只能浅尝辄止。但“等待”二字可以做文章。因为“等待”是人的生存意识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状态。剧中描绘的那种在“等待”中时间流逝的悲凉和永远存在的希冀,学生应该还是可以理解和体味得到的。
赏析举隅
本单元我们进入了一个同前面八个单元迥然不同的戏剧形态。这种陌生感既是学习的阻力,也是获得新知识的桥梁。下面,从荒诞剧和传统戏剧的区别和联系入手谈一点看法。
一、滑稽与悲凉
《等待戈多》最初在巴黎上演时,演完第一幕观众已经走了一大半,原因是观众觉得缺乏传统戏剧的动作性和紧张性。但是,走出去的观众又会觉得舞台上那两个叫化子一样的人令人难以忘怀,头脑里总是萦绕着他们的影子和一些台词。这种系念令他们重新返回剧场,并且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并不熟悉的事物。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为什么这两个人物令他们难以忘记呢?除了精神上的某种隐然的联系外,这两个人物的滑稽形象是他们所熟悉的。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有滑稽戏和滑稽丑角。即使在庄严的悲剧中,滑稽角色也是必须的。莎士比亚发展了滑稽角色在戏剧中的作用。有的学者指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滑稽角色常常用幽默的语言说出人生哲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丑角就是莎士比亚自己。因此西方人有欣赏滑稽戏和解读滑稽丑角的传统。恰恰是这种传统成为了现代剧和传统戏剧之间的重要桥梁。贝克特在其早期的戏剧中就特别注意吸收哑剧、杂耍、杂技表演和即兴喜剧的内容和技巧来表现日常生活。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都是遵循传统戏剧丑角成对出现的范式。他们互相斗嘴的岔话、翻跟斗、想法入睡、插科打诨和换帽子等方式自娱,同时也娱乐观众。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吵嘴、吃东西、试图睡觉,甚至上吊自杀这一切都符合这类角色的风格,而他们的滑稽动作所意味着的尊严丧失本身就成为荒诞生活的写照。这个戏在美国上演时干脆使用著名的滑稽演员来饰演戈戈和迪迪。所以当我们说等待戈多是“反戏剧”的时候,事实上它们在某些方面仍然在借助于传统。
从戏剧结构上看,在滑稽戏中,动作的原因和目的性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本身的娱乐性质。《等待戈多》的戏剧结构恰恰是不知所来,不知所往,时间在流逝,命运无法预料,什么都可能发生。剧中的那个男孩子出现了,说戈多不来了。第二天男孩子又来了,说戈多不来了,又说明天来。男孩子说从来没见过这两个流浪汉,流浪汉却说见过他。到底第一天送信的男孩同第二天送信的是不是同一个男孩?第二幕是不是“第二天”?仿佛都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