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10字。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学习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自主学习】
1、资料链接: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2、朗读诗歌,填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田圃( )留滞( )喑哑( )襁褓( )( )
禁锢( )丝缕( )知悉( )耸立( )
3、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你认为雨说的一些话,集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诗歌,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第四部分:( —— ):
二、分析第一、第二部分。
1、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2、比较以上景物在雨来前和雨来后的不同,体会“雨”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的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