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如何在素质教育中的突出朗读的作用
南京九中 徐志耀
内容提要:
本文首要简要分析了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各自的教学要求和面临问题,提出了用朗读来结合两者。接着列举了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如何开展朗读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指出了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从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以后,教育教学正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样的变革中,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思考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思考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进程。而这一切思考的核心又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教育联系到了一起,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如何面对传统教育思想,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话题。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传统教育的确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确实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但我们也同样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闪光点,如果我们用新的教学思想对之进行改造,它们也能给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帮助,甚至可以对在素质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解决的途径。而朗读就是这样一条把传统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模式结合起来的道路。
教育学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要求我们能动地改造活动对象,又要求我们注意活动的对象是特殊的、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传统教育重视朗读的作用,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根本手段之一。传统教育认为朗读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基础。古人常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初步理解文义,先构造自己的学习架构,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比如结合各种注释理解文义和通过教师的指点阐发个人观点,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创设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改造、完善自己人生观的目的。的确这种教育方法的确使学生能够在建构起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逐步地建立起正规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目的。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循序渐进的求知方法正使传统的朗读教学给我们的启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教育方法也有着致命的弊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育中的朗读训练,往往是机械地重复,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不断地重复同一内容,这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感。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学生个体意识的重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意识。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他的主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传统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进行主动选择,也就是说他可以对不喜欢的教师讲授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教师的讲授也需要学生主动地理解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造成的只能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逐渐拉大,教育目标的实现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我们还需要学生借鉴、创造与超越教师在教育信息中包含的内容,对之进行联想和创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素质教育中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主动能动性的弊病,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可是在一些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又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文本知识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在一些教学实践课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的确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把整个教育活动和一些花样繁多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课堂的确生动活泼了许多,但是我们却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了什么?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学生必须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语文的工具性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试想,如果一堂课讲的是说明文,可有关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却只是蜻蜓点水式一提而过,学生根本留不下什么印象,那无论这堂课的内容有多么丰富,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如何把课本、学生、教师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是素质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