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案例        从“折柳”说起
—— 一堂古代诗词“意象”教学活动课
临海市第六中学 金士卫

一 引言
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体自学、质疑、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方向,为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于是,我在诗词“意象”教学时,特地组织了一堂充满生机的“学生活动课”。

二 本课内容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古代诗歌欣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保留节目”,而学生在做此类试题的能力明显不高,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是目前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欣赏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能力活动。“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二合一,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掌握诗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而且,学生容易从生活现象联想到诗歌意象,有话可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意象,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就试从“意象”角度给学生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欣赏之路而上了一堂活动课。

三 教学思路
以200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折柳”为引子,导出本课的“意象”教学话题,然后以学生活动为主,搜寻古诗词中的一些常见意象,加以讨论、理解并发言,同时教师进行指导、归纳、总结,最后选用一些常见意象进行鉴赏训练,来巩固本课的教学内容。

四 教学过程简述
(一)从200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折柳”说起。投影出示200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同时,“柳”又与“留”谐音。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二 )学生主体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明白了“意象”在诗歌欣赏中的重要性,积累、了解更多的意象会给我们的诗歌欣赏带来很多的帮助,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搜寻回忆大家熟悉的诗歌“意象”,互相交流,共同积累提高。
生:月亮: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思乡感情的意象了。
生: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的象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