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面面观
2004年考试说明中关于“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明确指出包括熟语。关于熟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揭示了内涵,没有揭示外延,《辞海》将这两点解说得很清楚: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由此可见,熟语是个大概念,惯用语是个小概念,二者是属种关系。作为中学生朋友,对成语、格言、歇后语了解较多,而对惯用语知之较少,故本文专门解说惯用语。
一、 惯用语的性质特征
惯用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它是定型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的习用,使得这些语言符号在形式上、意义上、功能上和使用环境上具有区别于它类语言符号的特点:它在形式上是定型的,意义上是整体的,功能上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词、一个短语来使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所负载的文化内容最丰富,它所折射的人文世界最精彩,它所表达的处世道理最深刻,它所反映的世态人心最直接。
意义上的整体性。惯用语所表示的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不是词义简单的相加组合,一般不能直接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在使用时,它已从字面上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含义。例如, “敲门砖”,本指拿砖敲门,门一敲开,就把砖丢弃了。比喻借以求得名利或某种目的的初步手段。又如,“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解职。再如,“半瓶醋”,旧时讥笑文人穷酸,用醋代替穷酸的酸。现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能只略知一二的人。所以,使用时,我们不能从字面上对号入座望文生义,而必须从整体意义上来理解它,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为巩固这一观点,再举几个常见常用的,不再解说本义,直接解说它整体的凝固义:例如“穿小鞋”并非指穿了小号的鞋子,而是指暗中玩弄手段,给别人以刁难、打击;“枕头风”不是吹过枕头边的风,而是比喻妻妾或情人的话,对丈夫或情夫容易发生效力。“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 ,“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
惯用语的形式。惯用语的语音形式,是三音节为主,例如“敲边鼓、挖墙脚、走后门、高帽子、对台戏、哑巴亏、鬼把戏、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打棍子、吹牛皮、抓辫子、开绿灯、扣帽子、拖后腿、凑热闹、和稀泥、唱双簧”等等。其他音节也有不少:二音节的,如“拷贝、冒尖、亮相、较真、吃香、丢脸、哭穷”等等;四音节的,如“火烧眉毛、喝西北风、断线风筝、打马虎眼、吃哑巴亏、开顶风船、打退堂鼓、唱对台戏、吃大锅饭”等等;五音节的,如“脚踏两只船、快刀斩乱麻、换汤不换药、二一添作五、赶鸭子上架”等等;六音节的,如“干打雷不下雨、驴唇不对马嘴、睁只眼闭只眼”等等,七音节的,如“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并列、偏正、主谓、动宾都是存在的,这是跟成语类似的地方,不必赘述。有一些特殊的,需要略加注意,如“马大哈”,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语,属于并列结构,比喻办事粗心大意、随随便便的人。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更好地凸现惯用语的特征,下面将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作一最简洁的比较。
惯用语语与成语虽然都是定型词组,但在结构上,成语的定型性比惯用语强。成语有严谨的结构,一般不容易拆开;而惯用语的结构比较灵活松散,中间常常可以嵌入其他成分,也可以颠倒语序,而惯用语的整体意义依然不变。例如,刮地皮,刮几层地皮;敲竹杠,敲商店的竹杠;吹牛皮,把牛皮吹大了;碰钉子,老是给他钉子碰。成语的构成,绝大部分是为四字格,惯用语大部分是三字格;成语的书面性质强,惯用语的口语性质强。为巩固这一比较,再举一组同义短语的例子,同学们细加体会:阿谀奉承——拍马屁、李代桃僵——替罪羊、置若罔闻——耳边风、旧事重提——炒冷饭。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一样,绝对对等的成语与惯用语是很难找到的。
谚语的构成形式是短语,而且多为对仗式短语,而惯用语绝大多数是简短的定型化词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