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50个字。
洪塘中学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杜甫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日期: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主备人:邵迎审核人:许慧玲沈欣编号:1
学科审核人:毛云峰班级姓名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预习导航
1、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本诗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3、积累杜甫的古诗名句: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dài _____岱__宗青未了__liǎo_____ 生曾云__céng_____ 凌绝顶__líng_____
决zì____眦___ sāo____搔___更短不胜zān_____簪__ 夫如何___fú__
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齐鲁青未了( 山色) (2) 阴阳割昏晓( 山的北面)
(3) 造化钟神秀( 聚集) (4) 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
(5) 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6) 浑欲不胜簪( 一种束发的首饰)
(7) 荡胸生曾云( 心胸摇荡) (8) 家书抵万金( 书信)
6、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欣赏泰山的图片)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给全诗划分节奏: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 未了。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荡胸/ 生/ 曾云,决眦/ 入/归鸟。会当/ 凌/ 绝顶,一览/ 众山/ 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整体感知、品读赏析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