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9360字。
衡水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审核:刘瑞兰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5分)
一、 基础知识(8分,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采邑(cài) 呆(ái)板 察言观色 杀风景
B、 戏谑(xuè) 噱(xuè)头 故步自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C、咯(kǎ)血 (xiě) 僭(jiàn)越 文化精典 暴光
D、倘(cháng)佯 倘(tǎng)来之物 醉驾 甲流综合征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水中学的校园环境十分优美,石子小路虚与委蛇 ,清清湖水碧波荡漾。
B、他是一位好领导,对上级尊敬,对下属爱戴,真可谓仰事俯畜。
C、诗歌一轮复习之后,同学们学习诗歌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到处都能听到吟诵诗歌的声音。
D、当班主任问及他是否同意被保送清华时, 他不置可否。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师德是很重要的。
B、许多患者被确诊为甲流后,情绪低落,使患者失去了治疗信心,造成心理障碍,病情进一步恶化。
C、我有一个女儿,她过得很幸福。
D、在这次“亚乒赛”中,除中国选手外,韩国选手获得两块银牌、一块铜牌,香港 和新加坡 这两个国家的选手也分别获得一块铜牌。
4、下列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 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会赢得透心温暖,好好过着是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①会抱得一身温暖②会赢得透心温暖③仓里有了粮④心中有了月⑤冬天晒太阳⑥日日月儿圆。
A、②④⑤①③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⑤②④⑥
二、科技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正视“人肉搜索”的双重效应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一大热词。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唤作“人肉”。而对于“人肉搜索引擎”,网络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几乎成了网络侦探,在巴黎抢夺金晶火炬者,众网民搜之;四川范老师震中落跑,众网民搜之;“辽宁女”哀悼日辱骂灾民,众网民搜之;“虐猫女”视频激起公愤,众网民搜之;婚外情丈夫致妻自杀,众网民搜之……一道帖子,好比寻人启事,发动万千网友,终将此人找到。于是,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可遁逃地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有人说,“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何况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也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由于网络是个隐身世界,留在网上的恶言恶行往往找不到责任人,“人肉搜索”的出现,对自认为可以胡言乱语发泄一气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最典型者莫过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网友提出质疑,许多人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有根有据的论点并互相印证,自发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现,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了挑战。
不过,“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标。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进而不顾对方的隐私保护权利,将其姓名、电话、住址、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就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网名“Die豹”的重庆女大学生发表“地震很舒坦”的寻衅言论,被“人肉搜索”出真实的相片、姓名、职业,不得不休学以避压力,就引发了对于新的网络暴力形式的担忧。更进一步说,“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也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而自认为真理在握造成“多数人的专制”,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这样的教训,曾经留给我们惨痛的记忆,年轻的网民们也自当引以为鉴。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值得搜索发起人、每个参与人,以及相关论坛网站的版主、管理员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从形式上讲,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如果得到正确的引领,可起扬善之功,比如锁定造谣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寻震后失散的亲友们、稀有血型的匹配者……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如何及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应是一个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5、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 对网上的恶言恶行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B、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甚至将其姓名、电话、住址、单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