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60字。
  神话四则
  女娲补天 
  整体把握
  这是一则创世神话,反映了古人对于远古世界的一种认识。女娲是神话中创造人类和化育万物的女神,又称娲皇。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以其超人的本领与智慧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地方还保留有供奉女娲的女娲庙等有关女娲的遗迹。
  神话先写补天的背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像天,地不像地,到处是大火、洪水,并且猛兽横行。接着写女娲如何补天,一是准备了补天的材料──五色石;二是杀死横行的禽兽,还世界以太平;三是制服洪水,让人们能正常生存。最后写结果,“苍天补,四极正”,人们能够在青天之下、大地之上自由地生活。这一切都是女娲的功绩。
  这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猛兽横行等,直观地反映了远古世界的人们生存的境遇。而女娲补天,体现了人们改善自然环境的信心和乐观精神,体现了我们祖先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所显示的气魄、智慧和力量。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语言品味
  1.“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这段文字语言工整,用词简练,把女娲补天的背景描述得非常清晰。这里用了四个对句,分别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六字句,并且完整地表达了意思。“四极废,九州裂”,是总写;接着写天地,天不能覆盖地,地不能承载万物;又写水火,水和火本不相容,可而今整个地球除了火,几乎就是水了;最后写猛兽横行,民不聊生。
  2.“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这里用了八个三字句,节奏短促,一气呵成,写出了当时人们欣喜的心情。从语言结构看,这八句话组成四对,“苍天补,四极正”领起,同时呼应文章第一节开头;“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一“涸”一“平”,一“死”一“生”,意思明晰;最后一对“背方州,抱圆天”是动宾式,跟前三对稍有差异,使用语句在工整中显出变化。
  鲧禹治水 
  整体把握
  在古代神话中,关于洪水灾害及人类与之抗争的内容是一个经常提到的话题。《旧约·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的神话,还有《淮南子》中女娲补天的故事,都讲到洪水泛滥。可以想象,这应该缘于原始时代曾经有过的巨大的洪水灾害。本文所选的三段文字分别来自《山海经》《淮南子》和《拾遗记》三本不同的书,但都是讲鲧禹治水的故事的。
  第一则主要写鲧治水。他没有绝对服从帝命,“不待帝命”,就偷来天帝的息壤,希望堵住滔天洪水。这招来天帝的惩罚,他命令祝融在羽郊杀死鲧。鲧从腹中生出了禹,天帝于是又命令禹继承父志,治理洪水,安定九州。这则神话中透露出四个比较重要的信息,一是天帝的权力威严,这体现了神话的历史化。反映自然灾害及人类抗争的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已经被后人加上了许多对统治权力的理解。天帝掌管息壤,他可以因为鲧不告而治水便杀死他;他也可以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二是关于息壤,这是一种神奇的可以生长不息的土壤,反映了人类对于土壤的依赖和渴望,更反映着“水来土掩”的治水观念。最初的治水,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去“堵”,堵不住了,才在禹的时代想到了“疏”。三是关于鲧的英雄形象。这则神话很短,但如果细细品味鲧的形象,会从中发现无穷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因素。他的形象光辉性,一者来自为拯救苍生而不惜牺牲自己;二者来自对天帝之命及自然之灾的蔑视和反抗。这是一个悲天悯人又血性十足的英雄形象。无怪乎屈原在《离骚》中呼告“鲧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四是关于祝融,帝派他去杀鲧。这就涉及炎黄之战的神话故事。据有关学者分析,祝融是炎帝后裔,而鲧、禹是属于黄帝系统的。祝融是火神,而在关于鲧的神话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