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诓骗( ) 偃旗息鼓( ) 招徕( ) 揆情度理( )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1分)
3.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1分)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
4.默写《枫桥夜泊》。(2分)
5.“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句中“有人”、“中国人”分别指什么人?(2分)
有人:
中国人:
6.“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这个句子说明什么问题?(1分)
7.“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句中“脂粉”指 。(1)
8.按要求做题:(3分)
⑴把“我们打垮了敌人”改成不同的句式(保持原意,可改动个别字词)。
A、把字句:
B、被字句:
C、反问句:
D、双重否定句:
E、主谓谓语句:
⑵将上题改写后的A—E五个句子分别填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① ,企图分割包围的妄想破灭了。
②敌人调来一个连增援,满以为能够保住阵地,但是 ,夺取了阵地。
③敌人不是没有力量,但是, ,因为我们的战士具有大无畏的精神,而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援。
④ ;阵地,我们也夺取了。但战斗没有结束,要乘胜追击!
⑤ ?难道阵地不是在我们手中吗?事实毕竟是事实,敌人的谎言是不攻自破的。
9.释词:(2分)
⑴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慨叹:
⑵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脍炙人口:
⑶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揆情度理:
⑷石原先生如此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
信口雌黄: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分析
(一)
1985年5月31日的《人民日报》第3版有一条新闻,标题是《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比赛遇到了障碍?刮大风啦?下大雨啦?还是谁下了停止比赛的命令啦?没有呀。那为什么要“偃旗息鼓”呢?
甭管它,且看下去。
原来是“本报银川5月30日电: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查查《辞源》看。《辞源》在“偃旗息鼓”这一条中引出两个出处:(一)《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赵家军和曹家军的仗没打成,谈不上圆满结束。(二)《旧唐书·卷八十四·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不用打仗了,也就无所谓结束了。《辞源》还附带说明,“也作卧旗息鼓,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的就是后来京戏里的《空城计》的故事,也是仗没打成。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
“圆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
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存着这份儿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
不错,汉语有丰富的宝贵遗产,值得咱们骄傲。可是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现代人说现代话,听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好得很。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依我说,咱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很好吗?
10、选文可以体现出作者写作上有哪些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