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0张,有教案,约3370个字。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语文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Yunping7811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经典名作,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教学中结合鲁迅童年生活,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考虑,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即可。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童年是人生的美好时光,带给我们无穷的回味,你能描绘一下你给你记忆深刻的童年时期情景吗?(学生描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其实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用他的笔也为我们描绘了一段他的童年时光,今天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经历。
二、整体感知:
1、回顾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学生说出上册学习《风筝》一文时对鲁迅的了解。
背景资料:《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鲁迅先生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早”字故事。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注音
桑葚(shèn )斑蝥(máo ) 臃(yōng )肿秕(bǐ )谷倜(tì)傥人迹罕(hǎn )至人声鼎(dǐng )沸 菜畦(qí) 确凿(záo)
解释:
确凿:非常确实。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3、你通过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到了哪些信息?
示例:文章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或回忆。“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4、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记叙了什么事情?作者怎样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起来的?
示例: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九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之间的过渡段,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