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90字。
《雷雨》鲁侍萍性格分析教学实录
陈柳钧
【课堂设计】第一课时,重点分析鲁侍萍的性格。学习时抓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以及鲁侍萍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以感情与名利的矛盾冲突作为学习的切入点,通过品味台词、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鲁侍萍跌宕起伏的情绪与刚柔相济的性格。
【课堂实录】教师课前板书:《雷雨》,一个关于和的故事。
(要求学生填入两个词语,以了解学生初读《雷雨》的朴素感受,引导他们进入《雷雨》的人物世界。)
教师对学生议论到的词语作出点评后,写上自己概括的内容。一出《雷雨》,是关于感情和名利的悲剧。人们常说在感情的世界里谁陷得越深,谁就伤得越深;在名利的场所中,谁抓得越多,谁就失得越多。在《雷雨》一文中,伤得最深的是鲁侍萍,鲁侍萍到底伤得有多深?
(以此串起《雷雨》的主要情节,明确周、鲁二人矛盾冲突的渊源所在。)
当鲁侍萍站在没有认出她的周朴园面前时,开始了以下的对话。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开头到课本第22页“鲁侍萍:哦,好地方”。
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后,教师提问:为什么鲁侍萍在见到了周朴园之后没有立刻表明自己的身份?(学生纷纷认为是为了试探一下周朴园,想了解周朴园这三十年里到底有没有想过自己。)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舞台说明里重复出现的“看着他”,追问学生为什么鲁侍萍会一直看着周朴园。(学生分析,第一处“看着他”是突然见到周朴园时的震惊,第二处“看着他”则是由于旧雨衣以及底下人不准随便进入那间房间等,让鲁侍萍从这些事情中发现周朴园还是念着自己的,有一丝情感的冲动。)
教师明确,鲁侍萍再见周朴园,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有着三十年的积怨;另一方面,又有着曾经的美好爱情。鲁侍萍就在欲说还止、欲止还言的矛盾之中开始了和周朴园的对话。
要求学生注意这几句台词。当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时,鲁侍萍只需回答“是的”即可,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学生解释说鲁侍萍回忆起了曾经的一些生活等。)
教师追问“曾经的生活体现在哪个细节上呢”?(加重“细节”的读音,让学生意识到细节中的人物性格的体现。)
学生立刻找到了“洋火”,并联系课文的其他情节,找到了“烧破的窟窿”等呼应的生活细节。教师引导,鲁侍萍也可以说“那时候我记得还没有用洋火呢”,“我们”一词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学生只关注到了“洋火”的细节,而对鲁侍萍的“我们”却忽略了。教师采用删移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中感受区别,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学生说“我们”一词是鲁侍萍脱口而出的,她在潜意识中依然怀念着曾经的生活。)
当周朴园提到“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鲁侍萍也是只需回答“哦”字即可,为何重复了“好地方”?两个人口中的“好”字的含义是否相同呢?
(对台词中的细微之词的理解,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学生回答周朴园的“好”是单纯的曾经美好而温馨的生活;而鲁侍萍说的“好”,是杂糅了幸福和痛苦的。学生联系下文绣襟上的绣梅、关窗等细节,说明他们的确有过美好而温馨的生活,但是随之带给鲁侍萍的是无尽的痛苦,被赶出周家、抱着奄奄一息的小儿子投河自尽等。无锡这个地方,既见证了她的幸福,又见证了她的痛苦。)
教师再次请第一次朗诵的那位女生朗诵鲁侍萍的两句台词,她的朗诵较先前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注意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