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180字。  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2010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4. 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甄别(zhēn)  整饬(shì)   孺子牛    提纲挈领
  B.脚踝(huái)  慰藉(jiè)   功劳薄    世外桃源
  C.戏谑(xuè)   佣金(yōng)  划得来    惮精竭虑
  D.信笺(jiān)  谙熟(ān)    绝缘体    泾渭分明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世博会是     创造精神最集中的空间,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能使我们的青少年受到创造性理念的早期教育。
  ②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河南省鹿邑县、安徽省涡阳县两地争夺老子     的纷争,一直延续了近20年。
  ③中国冰壶队要想在加拿大夺取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支夺取冬奥会集体项目金牌的队伍,真的很难。
  A.激励    故里    进而    B.激发   故地   进而
  C.激发    故里    从而    D.激励   故地   从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我国正在制订的《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令人期待,它必将促使我国人民的素质蒸蒸日上!
  B.媒体上关于《阿凡达》的影评已经汗牛充栋,可惜其中大部分只是营销程序中的标准动作所产生的泡沫。
  C.近来,从中国足协高层被依法刑事拘留,再到足协改组、涉案球队被处罚等,如此紧锣密鼓的行动确实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
  D.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剧《南下》首次触碰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记忆,它引发的不仅是人们对“南下干部”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还有对那段红色历史的回味。
  B.今年春晚人气最旺的当属解散多年又重聚的小虎队,虽然已经青春不再,但当他们活泼欢快地唱起当年的成名曲时,观众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C.火车票实名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票贩子,更能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改变当前火车票销售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D.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办公大楼日月坛•微排大厦亮相德州,综合运用太阳能热水供应、采暖、光伏并网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40吨、节电660万度。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他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B.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宋徽宗时,从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郭沫若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有人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D.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www..
  理解的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人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理解者,而人的理解渗透到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成为其中至为关键的中介性要素。而具体化,则是理解发挥其中介作用的关键所在。
  首先,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作为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代表之一,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曾把语言看成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人们通常只注意语言的工具性,视之为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然而,伽达默尔却侧重于对语言进行生存论的分析,强调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作为我们的语言,它渗透着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经验。语言在我们的使用中,不仅把普遍化的共性的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的私人化的个性的语言,而且也与使用者的个人的生存经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了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其次,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按照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解不是要求理解者放弃自身的立场,恰恰相反,它要求理解者坚守自己的立场。文本固然代表了作者的立场,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但它一旦获得自己独立的文本化存在形式,就逸离了作者的原始情境,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而成为一种有待确定的状态。在一切理解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文本的叙述与我们对于有争议的现实的理解之间的意义问题。因此,文本的理解不是要去复制作者的原初意图,而是要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的新的意义。理解者必须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以便使文本的普遍意义在理解者的诠释学情境中具体化,形成文本的具体的新生意义。情境的具体化是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理解的具体化还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始终渗透着理解者的能动作用。当理解者把自己的诠释学情境导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时,他必须对这一情境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在特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