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阅读导航
本单元的主题是“道德修养”,此时也正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当前形势下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教育尤其重要。无私、敬业、诚信、友善、谦和、宽容……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读这些文章,你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我们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引导学友学习课文的同时,深化对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能够写比较简单的议论文;在口语交际中,组织讨论活动,指导学友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起去体会吧!
第6课 纪念白求恩
◆新理念·新视角
【新书点滴】
本文是一篇纪念文章。纪念白求恩的最好行动就是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引导学友懂得,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精神是要提倡和学习的。教学中要能联系具体的实例和有关材料,让学生懂得怎么自利永远是被社会唾弃的品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别人极端热忱,永远是社会的美德。至于“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这是一种过时的不切实际的虚假的品德,相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完美的品德。
课文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事和理、情与理高度融合,情因理而更加深切,理因情而更加有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带领学友们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夹叙夹议的语言特点,认识论文中叙述和议论的关系,体会文章这样表达的作用;要能找出文章中对比的内容,理解其在说理中的作用。教者要能营造好一个讨论的气氛。
【新课资源】
1. 诺尔曼·白求恩(Dr.Norman Bethune),1890年诞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父亲为牧师,母亲也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他从小喜欢达尔文的进化论,冲破母亲要他看宗教书的束缚。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多伦多大学。由于家庭难于供给他足够的学费,白求恩在校当过侍者和轮船上的锅炉工、尝过生活的艰辛,也广泛推触了劳苦群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白求恩参军到欧洲前线,在医疗队当过担架员、副医官,曾负过伤。战争结束后,他花了五年时间在英国医院实习外科,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都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他所挚爱的妻子对这种情形感到难以忍受,加上他患上了当时还难治愈的肺结核,夫妻离婚。经过刻苦钻研,白求恩享誉欧美,成为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
白求恩当时发现,易患重病的穷人看不起病,生活优裕的富人们却是诊所常客。他气愤之下采取了对富人故意多收费、对穷人少收费甚至免费治疗的方法,但仍解决不了社会问题。1935年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参观了苏联,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决心不仅医治病人也要医治社会。
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在德、意支持下进攻共和国政权,白求恩参加医疗队前往马德里,在那里工作了半年。随后他回加拿大讲演募捐,准备再返西班牙时突然看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和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白求恩看过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钦佩,于是认为到中国会更有意义。加共当时因经费不足,向美国共产党要到一笔钱,确定由两国共产党共同派遣援华医疗队。白求恩一行三人于1938年1月带着大量医疗器材来到中国,先到武汉会见了周恩来,便北上山西前线,在临汾差点与日军遭遇,在八路军掩护下才脱险西去延安。在那里,白求恩会见了毛泽东,一番通宵达旦谈话后便为那精辟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所感染,当天便在日记上写道:“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白求恩对延安有很好的印象,却提出“军医的岗位是在前线”。有的领导人说要“照顾”他留在这里,去敌后前线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拿起一把圈椅向窑洞的窗户砸去,直飞落到院外,并大喊:“需要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他去前线的事马上得到批准。事后他说:“我可以向大家道歉。但是,你们也应该向那些残废的同志道歉。”
1938年5月白求恩来到晋绥边区,一路上检查了各个医院,诸如放茶杯盖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