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60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定远中学 陈立新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章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他的品德、个性。作者因旧谊深厚,姑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2、 学习本文在平常的戏语中见出真情的写作方法。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在戏语中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
  3、 从本文缩写之事来看,一是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二是通过三件轶事表现了文与可的个性。这两件事看起来本无相关之处,但作者巧妙地通过叙述文与可绘画的高超技术,将人与画结合起来,既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也陈述了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了“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
  难点:文言知识的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感情真挚,让人潸然泪下。的确,生死离别是人间最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苏轼悼念亡友的作品《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二、 作者与背景
  1、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