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体会诗人百折不挠、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2 理解诗歌中想象、象征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3 诵读、记忆、积累。 
 教学重点:疏通文字,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离骚》节选,还不足以了解屈原的精神品质
  及作品的特点,今天继续学习《涉江》,加深理解。
 (二)新课
 1.释题:“涉江”即渡江南行。这是屈原被流放时的作品。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动荡的年代,他主张变法,
 举贤任能,遭到朝廷奸佞的陷害,楚怀王昏庸
 贪婪,听信谗言,致使屈原一生中两次被流放。
 流放期间,他过着孤苦凄凉的生活,但他时刻
 关心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崇高的理想和洁
 身自好,刚正不阿的品德与楚国黑暗的现实形
 成极大的反差和尖锐的矛盾,这也决定了他悲
 剧的一生。
 2.范读
   重点字音:长铗(j¡á)     溷(hùn)浊
        白螭(chī)     鄂渚(zhǔ)
        儃佪(chán huán)  杳(yǎo)
        霰(xiàn)      髡(kūn)首
 3.学习1——4章
   ①齐读   纠正诵读中的错误
 ②疏通文字,理解内容
 第一章:既:已经
     长铗之陆离,冠切云之崔嵬:定语后置,调整
             为:陆离之长铗,冠崔嵬之切云。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否定句宾语前置。调整为:
               世溷浊而莫知余兮。
 问:诗中的“奇服”具体指什么?怎样理解?       
   明确:指“长铗”“切云冠”“披明月”“戴宝璐”
      它比喻自己高洁远大的志向。
   问:“莫余知”表明什么?
   明确: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他不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