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5940字,答案扫描。

  2010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五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将自己所在的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曹操“七十二疑冢”考
  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
  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骐驎埋没几春秋。”按王安石此诗以“铜雀台”、“八九
  邱”和“埋没”、“骐麟”等词语暗喻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虽然不知何据,但它却是中国古籍
  中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其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又记载说:“过
  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正在古寺
  中。”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流传到清代,又有了三种新的说法:一种是曹操疑冢被发掘说,第二种是曹操墓在漳河水下说,第三种则是曹操冢在许城河下说。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曹操本人生前曾经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这些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驼乡魏武帝陵下,铜驼、石犬各二。”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和刘心长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
  芝村、习文村一带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今天的考古发掘,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
  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出现和流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
  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历经多少沧桑,曹操是
  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面目直到现代才得以恢复。唐朝以前,人们对曹操
  的历史评价并不低。名士许劭虽目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奸雄与奸贼毕竟
  存在很大不同。从宋朝开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渐趋负面。如宋代学者叶适在其《习学记言》
  卷27《魏志》里指曹操为“奸贼不仁”,在宋元士大夫们的鼓吹之下,曹操奸雄的形象不仅
  最终定型,而且越来越深入民问,成为普通大众对曹操的刻板印象。曹操在宋元士人精英和
  普通民众中奸贼形象的确立,是中国儒家政治伦理道德趋向的产物。
  就历史背景来看,曹操被塑造成奸臣形象与宋元以降的国势盛衰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两宋直至明清,大臣篡位之事虽未出现,但柄权弄奸,媚事敌国的权臣却并不鲜见,在民族
  战争频发,民族矛盾越来越突出、尖锐的背景下,夷夏之辨的观念空前强化。曹操在这一时
  期被冠以奸臣的帽子,遭到世人唾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产生,也
  与曹操在历史上公然盗坟掘墓的劣迹有直接联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3月2日)(有删节)
  1.对“七十二疑冢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十二疑冢说”在唐之前并未产生,它源于宋,广为流传于元、明、清。
  B.“七十二疑冢说”,并不见于史籍,多是后人附会,缺乏确凿的史实根据。
  C.王安石在诗歌中明确指出曹操有七十二疑冢,这是关于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
  D.“七十二疑冢说”流传到清代,有了新内容,认为曹操墓藏在水下就有两种说法。
  2.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待曹操及其行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宋朝开始,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渐趋负面,宋元时期确立了曹操奸贼的形象。
  B.在历史上,曹操或“能臣”或“奸贼”,褒贬不一,他成了最受争议的人物。
  C.曹操在历史上公然盗坟掘墓,这与“七十二疑冢说”的出现和流传有重要关联。
  D.曹操被冠以奸臣的帽子,遭到世人唾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合乎情理的。
  3.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正面形象直到现代才得以恢复,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B.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今天的考古发掘,均证实了“七十二疑冢说”并非毫无根据。
  C.曹操成为公认的“奸贼”形象,与宋元以降的国势盛衰的时代密切相关。
  D.对曹操的负面评价,源于士大夫,逐渐走向民间,最终成为“刻板印象”。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中丞    (《聊斋志异卷九》)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
  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
  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
  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
  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查以圭拥被,令压盘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白公。公谓其邑宰:
  “城中得无有劫寇否?”宰日:“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
  不敢言。公就馆舍,嘱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室,炮烙而死。公唤其子来诘其状,
  子固不承。公日:“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
  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
  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今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共服于公之神。或问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