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课堂教学中学生从众行为的负效应及调控方法
广西桂林阳朔五中:玉树临风
一、由阿希的从众行为实验引发的命题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于1951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从众问题的实验。实验材料是18对卡片,每对左边的一张画有一条线段,右边画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其中有一条同左边卡片上的等长,如下图:被试坐在一群人当中,辨认哪两条线段一样长。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错误概率小于1%。但是,当其他人纷纷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时(这是实验者的安排),被试就显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样连续试验了几组,统计结果表明,有37%的被试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正确判断而顺从了群体的错误判断。在近十年中,我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也曾数度对从众行为进行了研究探索,结果与经典实验相似。在一次实验后,实验者访问了发生从众行为的被试,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有个始终表现出从众行为的被试者说:“我看到别人怎样讲,自己也就怎样讲,有几次我看出是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了,我也就跟着讲。”
有的被试则说:“开始我坚持,后来看着大家都讲的与我不一样,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所以也就随大流了。”有的说:“开始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发现我一个人与别人不同,觉得奇怪,于是就随从了。”由此看来,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群体压力。当个体行为与众不同时,就会感到群体压力,而个体又不愿意受到孤立;当个体的行为与别人一致时,就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于是就产生了很多人都采取与群体内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的现象。阿希实验还表明,即使在问题情境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个人仍会因群体压力产生从众行为。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行为虽有积极的作用,但负面效应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不容忽视,必须加以及时调控,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学生从众行为存在的客观性及其负效应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群体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多种人际关系、社会气氛、行为规范等等,而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展开的。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的系统,还是一个社会活动系统,在这个交流中,有着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着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它们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情境,给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以各种影响”〔注①〕。这“各种影响”中当然也包括因群体规范而产生群体压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群体规范对每个学生产生的约束力量,使群体中每个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从而产生从众行为。例如:教学过程中,班级群体中有遵守课堂纪律的规范,这个规范就会对每个成员有约束力量,感到群体压力,从而使一些即使纪律观念较差的同学也因从众行为而遵守课堂纪律。相反,一些课堂纪律混乱的班级群体,就因缺少这种规范而产生群体压力,使他们有一种违反课堂纪律“没有错”的安全感,从而使教学过程中一旦有个别人违反纪律,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还大量地存在于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过程中。
例如:一个学习好、在班级中又有较高威信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即使答案是错的,当我们接下来请其他同学回答时,则会出现惊人的雷同。这其中有很多属于从众行为。有关研究资料还表明,从众作为社会现象,深入到每一个的个性之中,“是个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适应和社会认识的最重要机制之一,是个体在日常行动水平上实行自我调节的一种特殊反应,也是个体不愿遭到社会否定的特定的一种防卫反应。”〔注②〕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从众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从众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笔者想着重探讨一下从众行为对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1.影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育信息论认为,没有教学信息的反馈,就不能有正常的教学关系。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不断地得到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理解的程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系统的高效运行。可见,学生只有给教师以真实的可信的信息反馈,教师才能相应地作出最佳、最适当的调整。相反,如果教师得到的是错误的、不可靠的反馈信息,就会使教学过程的调整偏离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由于从众行为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顺从另一部分同学,无论是真从众还是假从众,教师从这一部分同学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并不是他们对所接受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掌握状态和程度的真实反映,因此教师所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不可靠的,由于这一信息通道上的差错,将带来相应的连锁反应,即教师根据学生不可靠的反馈信息,会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错误的、不切学生真实学习状态的评价,从而使教学策略的调整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失去针对性,教学过程的优化因反馈信息的不可靠而大打折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