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互动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初探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高中 陈伟东
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改革要顺应这一时代走向.2003年4 月教育部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1]的全新阅读理念。显然,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应是始终贯穿着师生、生生的对话与互动的过程。
来看一则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中小学,调查了语文、数学课各9节,发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一名中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在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45分钟之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了98个问题。”[2]
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事情好象发生在上海,但似乎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环视周遭,这种师问生答的形式几乎占据了课堂,而且可能已经成为当前阅读教学课堂的主流形态。这种课堂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它终究会走向“罗马”。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具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因此,这种课堂其实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质,课堂由师生互动交往的平台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一种“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也就是要扬弃“训诲--驯化”、"传授--训练",走向对话。语文教学作为对话,它由多个对话者(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文、学生和他的听者或读者之间、学生和教材编写者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其中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文本和他人对话;再是学生和"你"的对话--学生作为读者,"你"是文本;学生作为说者、写者,"你"就是听者、读者;学生作为反思的"自我","你"就是现实的"自我",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4个对话者之间,多重对话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进入新的精神境界。使课堂从对白走向对话。[3]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如下论述:“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教师的教,其实是在和学生一起学,唯有这样的“死去活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才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与更新”。[4]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如果我作为我的‘你’而面对人,并向他吐诉原初词‘我--你’,此时他不再是物中之一物,不再是由物构成的物” 在“我--你”关系中,双方都是主体,来往是双向互动、相互对等、互相开放的对话关系。对话是生成的,是一种精神的相遇,是一种经验的共享。那种指向预设知识与正确答案的教学形式或曰“启发式”, 虽然形式上一问一答,以师生的问答组成,但却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话,因为这样的对话徒具师生对话之形,却不具师生对话之实。而我们所说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其次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阅读教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本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应是文本阅读的霸主。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和谐、愉悦是语文课堂的标志,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遭受“法庭”式的审判。老师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提供宽松的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热情鼓励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他深知美“只有在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休谟)。他坚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对象,学生是有能力在对话中获得理解的。例如"教学参考书"被不少教师奉为金科玉律,而有的学生却没有拜倒在它的脚下,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陌上桑》中秦罗敷关于自己丈夫形象的描述,有一位高中学生在报刊上发表见解说,罗敷所赞美的其实就是她养的蚕,并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证,可谓新颖独到,别树一帜,连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作为一个读者--对话者的自信,同时又能欣然接受文本对自己期待视野的否定,因其肯定而乐于否定自己的肯定,因其否定而勇于肯定自己的否定.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成为自主解读的主体,是要让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能因为所受的阅读教育而主动地选择所需的信息、建构自己的阅读意义,丰富自己的内在,提升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