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410字。  望江县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六校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金盛林
  说明:1、选择题请对号入座地将答案画在答题卡上(不要跳号);
  2、主观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汉字的起源
  佚名
  在古人的心目中,文字的创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仓颉四目”((论衡•骨相篇)),“产而能书”(《淮南子•修务训》),是说造字的人长了四只眼睛,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会写字。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天上掉谷子,鬼神夜哭嚎。试想,那是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件啊!这些秦汉时代留下来的文字,至今仍闪烁着神异的光芒。让人肃然起敬,怦然动容。大家知道,甲骨文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然而,甲骨文已相当发达,离文字起源已十分久远。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如何?由于资料匮乏,特别是缺少正确的理论和途径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无数学者孜孜以求,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心力。
  近代汉字起源的探索,是从古文献、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着手的。古文献的记载零星不成系统,时代也比较晚出,但其中一部分,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系辞传》),“仓颉作书”(《荀子•解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等等,包涵了很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民俗学的角度是从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发达的民族那里,去考察他们的意识和活动对文字产生的作用,用外民族在相同文明阶段的相似性来佐证汉字。考古学是从寻找古人类遗物方面去探索汉字的源头。已经发现了刻画符号和象形符号两个系统。刻画符号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以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最为典型,是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呈几何形,数量不多,前后变化不大,往往有特殊用途。象形符号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以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最为集中。有的在不同地点重复出现,有的是复合型的,一般认为已属于原始文字的范畴。如果把上述三个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看,便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汉字形成之前,汉族祖先经历了长期用实物记事的时期。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汉字的产生与国家形成同时,大约在夏代。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个别人可能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些结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汉字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西方学者提出的汉字是从近东两河流域成熟文明传播过来的说法,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汉字创立的时候,汉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声母、韵母相同的很多。根据这个特点,先民造字着眼单音节词,一个单音词配置一个字。这样就形成了一词一字,字词对应的局面。(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文字的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心目中的文字创制(仓颉造字)非常神奇,传说仓颉相貌瑰奇、生而知之,诞生时天降谷子、鬼哭狼嚎。
  B.甲骨文是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已相当发达且距离文字源头最近。
  C.甲骨文前的文字究竟如何因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而得不到正确解释,但无数学者孜孜以求,实现了重大突破。
  D.汉字起源的探索是从古文献、民俗学、考古学等几方面着手的,文献记载零星不成系统,且时代较晚价值不大。
  2.下列对“文字起源探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发达的民族那里,考察其意识与活动对文字产生的作用,借助外民族在相同文明阶段的相似性可佐证汉字。
  B.《周易》、《尚书》中“上古结绳而治”、“圣人易之以书契”等记载,不仅包含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也是文字起源的直接证据。
  C.刻画符号分布广泛,西安半坡的是典型代表,它是距今六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呈几何形,数量不多,前后变化不大。
  D.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以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最为集中,象形符号有的异地重复出现,有的是复合型的,已属于原始文字范畴。
  3.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秦汉时期的文字对“仓颉造字”的描绘与记载,赋予汉字以神异光芒和神秘色彩,令人肃然起敬。
  B.文字起源研究的重要途径就是考古发现,而甲骨文以前文字的研究因无考古证明,结果令人失望。
  C.中国汉文字的源头共有刻画符号和象形符号两个系统,它们分别以陕西西安与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D.汉字形成过程中个别人可能发挥了特殊作用,研究证明汉字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不是舶来品。
  二、(3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子路,名仲由;曾晳,名曾点;冉有,名冉求;公西华,名公西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