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15910字,有详解。
淮南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WORD录入及解析:淮南六中 程道流
高三师生关注的二模试卷终于露出了真容,试卷紧扣了2010年安徽高说明的要求,呈现出“紧扣新考纲,实战演练”的特点,其命题思路切近2009年安徽高考,但总体难度上可能偏易了点。
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透露出哪些信息,需要细细研究,要通过那年年不同的“题”,去研究那年年相似的“考”,使我们后期的复习更具针对性。这些研究,高三一线的老师应该责无旁贷。本人花费了不少精力将试卷一字一字敲进电脑,并尽其所能作出解析,目的是与各位同仁切磋。本人声明:本人拥有解析的版权,不得用于商业活动。尽管做了多次校对,但不能保证毫无错误,请使用者谅解。邮箱:cdl3202@163.
新浪博克:http://blog.sina..cn/u/1050241884
第I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本文可能是根据有关新闻资料编写的,所以段落层次非常明晰,文章大意容易把握。题目设置过于简单。
论述类文章的考查点较为明确,题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规律。正确项的设置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变形、重组,如改变顺序、跳跃相加、解释、概括。错误项的设置往往是对原文内容作很小的变动,主要是设置干扰角度来误导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如张冠李戴,曲解原意;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真真假假,正误参半;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时态混淆等。这就导致不少考生误选,特别是没有认真看懂题意。如本试卷的第1题,考生把D项和原文比对,发现一字不差,往往就很武断地断定是正确的,没有认真思考题目的要求是对“产业转移”概念的理解,而D项说的是“产业转移的目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我国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2002年开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承接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承接来源国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迫于本国的人力成本、环境压力,越来越多地将加工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化工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是承接这些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一方面,东部地区因近年来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着重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国家鼓励东部外资企业到中西部再投资等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承接产业的重点区域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近年来,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放开,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逐步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目前,东部地区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具体形式:一是东部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二是设在东部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到中西部投资;三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到中西部投资;四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影响、带动其他跨国公司到中西部投资。
承接产业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或者双效果,一个是量的扩张,一个是质的提高。如果光有量的增长没有质的提高,或者光有质的提高而没有量的增长,都不是这个规划的真正意义。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资源的压力、环保的压力,比如石油、煤炭、各方面的电力等的消耗会增大。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把好“三关”,注重“四集”。“三关”即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估关、投资强度关。“四集”即从空间上来讲要集中建设,从资源上要集约利用,从服务上要集成配套,从产业上要集中打造。
最近安徽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个试点省之一,被批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个规划就是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转移既有利于东部,进一步提高它的经济增长质量,调整和优化东部地区的质量,也有利于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地发展。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产业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产业转移产生的背景是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
B.产业转移体现了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对区域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的顺应。
C.产业转移在产业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是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
D.产业转移的目的是要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说的是“产业转移的目的”。不少考生首先排除的就是这个选项,因为它与原文一字不差。这也是对概念准确理解题目常用的干扰项设置方法,很有误导性。考生要接受教训,看准题目要求。
2.下列不属于“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B.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规模和承接来源国范围不断扩大。
C.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D.东部地区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原文为“再投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偷换概念,或曰扩大概念范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放开,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B.承接产业转移既要有量的增长,又要有质的提高,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C.把好“三关”,注重“四集”,才能在整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彻底解决资源压力、环保压力的问题。
D.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来促进安徽本省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是时态混淆,原文“逐步成为”,是正在进行,而选项变为“将成为”,属将来时。C项夸大事实,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能减少或减轻”,选项变成“彻底解决”。D项是范围缩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安徽,文章最后一句“这种转移既有利于东部,进一步提高它的经济增长质量,调整和优化东部地区的质量,也有利于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地发展。”
二、(32分)
文言文选文摘自《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列传第十八),与合肥二模试题一样,回归正史。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的“纪传”体,2009年的“记”体文,2010年“纪传”体是否东山再起,值得期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扺。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