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50字。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吴理春 地区:衡阳市 学校(通信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邮编 421005 电子邮件: un_101@sina.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3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寡人之于国也》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3学段
教
学
目
标 1 、 朗读文本,积累文言文实词、句式及名句
2 、 读出文本情节内容的言辩意味
3 、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
学
重
点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
学
思
路 点评“和谐”,导入新课→朗读文本,理解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赏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深化,交流提高→复读全文,课堂小结。
主要
教学
方法 品读法、分析探讨法、合作学习法、教师点拨法。
教
学
资
源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 朗读音频、powerpoint课件 、实时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点评“和谐”,导入新课
怎样理解现今社会常提到的“和谐”一词?她蕴含了哪些思想,能具体谈谈吗?这种思想与古代哪些思想家相似?
1、民生思想、稳定思想、发展思想、施教思想、环保思想、亲民爱民思想、民族团结思想、和睦共处思想、合作共赢思想等等。
2、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中“仁政”,主张行“王道”中的“孝悌主义”,主张“民贵君轻”。
【活动一】
谈谈自己对“和谐”一词的理解和看法。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
2、回顾对孟子已有的感知。
二、朗读文本,理解文意 1、朗读,正音。
粟、好、曳、衣帛、数罟、洿、豚、彘
、畜、庠序、孝悌、王、饿莩。
2、朗读,读准每句节奏。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文本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明确: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4、读文本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严谨,有条理,喻证有力,观点鲜明。
5、朗读文本的基本技巧。
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活动二】
1、明确学文言文要求。
2、学生朗读,感受文境。
1、掌握朗读文本要领。
2、读出文本作者的情感。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解文本,找关键句,整体认识。
1、重点文言词:
“于”、“王”、“以”、“食”、“之”、“鼓”、“树”、“衣”、“谨”、“王”。
2、疑难句子的理解: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文本中有关话题标志的语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文本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5、从文本看,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道之始:农、渔、林
王道之成:纺、牧、农、保民、教民
即:不违农时,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百姓知礼节。 【活动三】
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1、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2、 理解文本,突破难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