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60字。
  寡人之于国也
  葛灵顿
  教材概述
  《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学生曾在初中学过《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两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则与本文是基本一致的。
  课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四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地批评梁惠王与邻国国君一样不行“仁政”,导致虽尽心尽力但政绩不佳的结局,为下文具体阐述“仁政”主张张本;后面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它集中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措施,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探讨的重点所在。
  在文中孟子继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教师在对本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理解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远比掌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处在积累的阶段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包括理解课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思,通假、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思路方法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教师“授之以渔”、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本教学设计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疏理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本课教学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进朗读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2.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理解文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的作用。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阶段都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在我们一起将该文试着背诵一遍。(师生齐背)……刚才我们背诵课文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旨句是什么?(生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么这里的“道”又是指什么呢?(生答:孟子所说之“道”是指“王道”,即施行仁政。)……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板书课题)
  故事导入
  同学们,想必大家一定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故事吧?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