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作者<br>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15岁开始诗歌创作,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1949年随家人一道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诗歌写作。1955年大学毕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梦土上》。后入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之后转往耶鲁大学,作东方语文学系高级讲师,一直至今。<br>
郑愁予的诗歌,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豁达的“仁侠”精神,一种是曲折动人、哀婉缠绵的婉约情,这两种气质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由于他的诗大多以旅人(游子)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是“浪子诗人”。<br>
有人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话颇耐人寻味,主要是针对一些中国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而言的。郑愁予的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凉”,“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br>
二、“闺怨”解说<br>
郑愁予写了许多爱情诗,题材也没有跳出古人的游子思妇的圈子,由于在当今这个科技相当发达的时代,很少有人有那份寂寞等待的耐心,因而,闺怨诗已经很长时间未进入现代人的视野。郑愁予以他女性般的细腻与柔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颇具东方风味的相思场景。给当代人日趋干涸的情感世界注入几许清纯的温泉。有基于此,我们就不难明白,郑愁予的诗为什么在台湾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了。<br>
三、内容鉴赏<br>
本诗应该归类于“闺怨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远,显示的正是婉约之美的美学特色。<br>
诗中主要人物也就两个:“我”和“你”。<br>
首句六个字,次句十五个字。是短句与长句的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而“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更觉音韵和谐。这两句有的版本是首行空两格排列,有的是有不同字体显示,说明它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莲花的开落”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离别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