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意识。
重难点:
1.教学重点:善于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语言品读法、讨论法、点拨讲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 [出示苏轼诗句和海棠花投影1]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出示课文题目2]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幼年时父母、祖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他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地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他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
小说《伊豆的舞女》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有《雪国》《千只鹤》《古都》等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出示投影3、4]
(二)明确本文教学目标、重难点[出示投影5]
(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我们爬山,往往说山好高啊,怎么这么高,但诗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我们赏月,往往说今夜的月亮好圆啊,但诗人却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登上亭台楼阁,不过是看看风景,但诗人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文人们比我们想得多,对生活感受得深。[出示古诗人诗句投影6]
一朵花谢了,林黛玉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朵花开了,川端康成却信手写下《花未眠》。
我们看过很多花,有几个为这些美丽的花儿写下动人的篇章?我们路过,走过,见多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感觉,但川端康成不同,他由海棠花未眠想了很多,那作者都想了些什么?请听配乐朗诵课文,边轻声跟读边在文中划出作者由海棠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出示问题设计投影7]
(四)请学生朗读作者思考的句子(师尽可能肯定生的看法)
(五)师强调文中作者思考的主要句子: